2009年是教育公平备受考验的一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30个省、市、区2952名公众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中,56.5%的人表达了他们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越来越不公平”。仅11.2%的人认为教育越来越公平。(12月15《中国青年报》)

回首即将过去的2009年,“浙江高考航模加分”和“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等事件的曝光,让教育面临着公共信任危机。而这,或者正是56.5%的人认为教育越来越不公平的重要因素。必须要承认,教育不公现象确实存在且不是孤例。不过,这种不公并非现在才有的事情,至于是不是“越来越大”,并没有可作论据的可靠数据,上述调查结果的出炉——更像是出自情绪化的感觉判断。

譬如高考加分政策被利用、民族成分造假这些导致教育不公的现象,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些被冒名顶替上学的“罗彩霞”们,其遭遇多发生在多年以前。这只能说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尚有进步改革空间,而不能说“教育病灶”于当前“越来越多”。还有最近舆论诟病的北大试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其实这不过是北大以另外一种形式推行的“掐尖”录取。

坦白地说,教育是在逐渐进步的。取消文理分科议题的提出、高考制度改革的地区化探索、大学自主招生的试水,都可以视为教育进步的表征。教育之所以让人感觉“越来越不公”,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二:其一,由于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效应,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空前高涨,既往很多不容易被曝光的负面事件如今很容易被推向前台,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广泛传播,引发更多、更广层面的关注和思考;其二,随着社会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来临,基于权利意识增强,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内在需求也在升级。在这种背景下,再加上长期困扰教育领域的投入不足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局部的教育不公就会被放大。

教育既是百年大计,又是与民生关系最紧密的领域,教育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公共社会敏感的神经。而事实上,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种教育不公:或因为择校费,或因为教育高收费,或因为高考加分政策,或因为权力对教育的渗透。所以,让人感觉“越来越不公”的教育,面对来自社会的质疑,不必忙于自证清白,而应该内化为不断进行教育改良进步的动力。

' />
2009年是教育公平备受考验的一年。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0个省、市、区2952名公众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中,56.5%的人表达了他们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越来越不公平”。仅11.2%的人认为教育越来越公平。(12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回首即将过去的2009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浙江高考航模加分”和“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等事件的曝光,让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公共信任危机。而这,或者正是“九成人认为教育越来越不公平”的重要因素。必须要承认,教育不公现象现实存在且不是孤例,潜规则、幕后操作行为屡有发生。不过,这种不公并非是现在才有的事情,至于是不是“越来越大”,并没有可作论据的可靠数据,上述调查结果的出炉——更像是出自人的情绪化感觉判断。

譬如高考加分政策被利用、民族成分造假这些导致教育不公的现象,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些被冒名顶替上学的“罗彩霞”们,其凄凉遭遇多发生在多年以前。这就好像是伴随教育发展滋生的一颗颗“毒瘤”,只能说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尚有巨大的进步改良空间,而不能说“教育病灶”于当前“越来越多”和越来越严重。还有最近舆论诟病的北大今年11月开始试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其实说白了看穿了,这不过是北大以另外一种形式推行的“掐尖”录取,但北大清华掐尖,早已是延续了多年的“传统”。

坦白地说,教育还是在逐渐进步的,“不公”命题日益走向试图被破解的制度前沿。取消文理分科议题的提出、高考制度改革的地区化探索、大学自主招生的试水,都可以视为教育进步的表征。教育之所以让人感觉“越来越不公”,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二:其一,由于互联网的的信息平台效应,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空前高涨,既往很多不容易被曝光的负面事件如今都很容易被推向前台,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广泛传播,引发更多、更广层面的关注和思考;其二,随着社会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来临,基于权利意识增强,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内在需求悄然升级。在这种大背景下,再加上长期困扰教育领域的投入不足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迟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局部的教育不公自然就会被无形放大为整体印象。

教育既是百年大计,又是与民生关系最紧密的领域,教育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公共社会敏感的神经。而事实上,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种教育不公:或因为择校费,或因为教育高收费,或因为高考加分政策,或因为权力对教育的渗透,或因为各种各样让民生感到负累压抑和不舒心的因素。所以,让人感觉“越来越不公”的教育,面对来自公共社会的质疑,完全不必忙于去自证清白,而应该内化为不断进行教育改良进步的无穷动力。

' />
2009年是教育公平备受考验的一年。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0个省、市、区2952名公众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中,56.5%的人表达了他们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越来越不公平”。仅11.2%的人认为教育越来越公平。(12月15日《中国青年报》)

教育乃百年大计,教育不公,百年大计如何实现?2007年的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与几百名学生和老师进行座谈。总理说:“学校的大门是向人人开的。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是穷人教育学。”总理的话语重心长、发人深思。可调查显示:如今,择校费、大学高学费和高考加分政策,是公众心目中最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此外,“高考”成为人们心目中教育不公平现象最集中的环节。高考加分和保送制度,只是“看上去很美”,执行中却逐渐成为权贵盛宴,自主招生也时有丑闻爆出……

就在前几天,一条“四川烟草希望小学”的新闻,令网友发出了“教育为什么穷到要靠烟草公司救济”的沉痛感慨。尽管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已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但这个目标我们始终没有实现,这是令民众很沉重的一个话题。而前段时间针对大家对12年义务教育的企盼,教育部更是大泼冷水:目前国家尚无财力推行12年义务教育计划。

那么,将九年义务教育延伸至12年,到底需要多少钱呢?有媒体曾测算:根据权威数据,在目前基础上实行高中义务教育,每年将新增教育投入500亿元。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离4%的比例尚有0.68%的差距,以2008年我国30万亿元的GDP计算,这0.68%的差距,就是2000亿——500亿元相对于2000亿来说,只不过是四分之一,拿出来不应是很困难的事。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在我看来,只是教育不公的内因,而诸如高考加分和保送制度等沦为权贵的盛宴,则是教育不公的外因。教育投入不足,已让穷人教育无地自容,而权贵的嚣张和跋扈,更令穷人在教育的起跑线上就被“潜规则”出赛场、而失去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你老爸是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即使你有再多的特长,能享受到人家X长儿子、X总女儿的加分和保送的特殊政策吗?可问题是,权贵的盛宴即使被曝光了,这种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现象,处理起来也是迂回辗转、轻描淡写。

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表示,应加快制定《考试法》,严厉打击作弊行为,追究政府、考试组织机构、大学、中学在考试招生中弄虚作假、侵犯受教育者权益的法律责任。的确,如果制造教育不公的代价是那么渺小,成本是那么低廉,权贵的盛宴,肯定会此起彼伏,把穷人教育学摆一边凉快去了!

教育不公,令“穷人教育”更贫穷!天底下有什么不公比教育不公更不公?权贵的盛宴PK穷人的教育,百年大计,何以为计?

' />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该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咨询公司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0个省市区2952名公众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仅有11.2%的人认为教育越来越公平。而对“推动教育公平,您支持哪些措施”的调查结果,位列“一甲”三名的分别是“取消一切可能滋生腐败的政策,让考生重归裸考”、“取消任何形式的择校费”、“推行公立中小学教师跨校轮岗,平衡学校间的师资差距”。

不无诧异地发现,“裸考”、“择校费”、“师资”这三个方面,恰恰分别切中了导致教育不公平的三个核心要素——“权”、“钱”、“分”。

导致教育不公平的第一因素是“权”。今年高考加分频出丑闻,浙江绍兴的“三模三电”,高考加分者多来自权势家庭;重庆高考状元民族身份造假,其父为县招办主任。正是因为受了这些以权谋“分”事件的刺激,对“裸考”的呼唤声才会笼盖四野。而这,还仅仅是就教育的“结果公平”而言的。如果再从教育的“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去追究,“权”的阴影更是投射到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择校问题上,有几个地方的一流重点学校中没有“条子生”?

导致教育不公平的第二因素是“钱”。21世纪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曾对6省市8所重点高中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作过调查,结果显示,重点高中学生的家庭背景结构呈现“倒三角形”,上层比例最大,中层其次,下层比例很小。也就是说,教育优质资源“嫌贫爱富”。分析其原因,“择校费”无疑是其中一大因素。名牌中小学的择校费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穷人家的孩子只能望名校兴叹。贫富差异的扩大化,必将使教育的天平更倾斜。

若再从各地城乡教育投入的“钱”来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问题更是突出。单就教师的薪酬而言,一个农村教师与一个城市教师一月很可能相差几千元。这怎么可能不让农村的优秀教师想着法儿要挤到城市里来呢?

无论是“权”还是“钱”,在当今应试教育背景下,谋夺的无非是“分”。因此,推行公立中小学教师跨校轮岗制度,以此平衡学校间的师资差距,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也许就目前的形势而言,要在短时期内抹平城乡师资的差距可能不太现实,但先在区域内实行跨校轮岗却是完全可行的。只要敢于动掌握着“权”“钱”等利益的群体的奶酪,像日本、韩国等国家一样,教师三年轮换一次,自然不会再有“择校费”等问题存在了,因为师资决定了“分”。

' />